
前几天,带着CC和DD去超市,走到玩具区的时候,DD很喜欢一个特别可爱的毛绒玩具,拿起来就不舍得放下了(DD一直很喜欢毛茸茸的东西)。

这时候,超市里有一个导购手里拿着一个机器人走过来给DD推荐。
“这个机器人多好呀,酷酷的!”
DD不为所动,还是舍不得手里的小可爱。
导购员也是执著,接着说:“毛绒玩具都是小姑娘玩的。”
孩子们的东西,可能的话我都是让他们自己选喜欢的,所以我也没有急于开口。
没想到,CC率先开口:“玩具买自己喜欢的就行了,没有男女之分。”
估计童言无忌的一句话,让导购有点尴尬了,我向导购道了谢之后,拿着DD想要买的毛绒玩具我们就离开了……


同时,临时给两个宝宝取了与他们性别相反的名字。
不告诉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孩子的性别被悄悄的“换了”。
接下来,让志愿者们为两个小宝宝准备玩具。
结果志愿者们为男宝宝Edward挑选的玩具都是芭比娃娃,毛绒玩具之类的“女孩玩具”;为女宝宝Marine挑选的都是机器人,汽车等“男孩玩具”。
小婴儿根本没有认知,他们怎么会知道“男孩玩具”还是“女孩玩具”呢!
所以,玩具分性别这种定义,很多时候都是家长无意中强行加在孩子们身上的。
成年人带有的性别刻板印象,才是玩具分男女的根源。

其实,我一直不太支持孩子做什么活动或者说喜欢什么玩具,一定要区分性别的。
DD的玩具有毛绒玩具,也有小汽车、积木,CC也是,不仅有机器人造型的玩具,也有时尚可爱的芭比娃娃。
DD和姐姐一起玩芭比娃娃,也可以变得更会关心人,更加有同理心;同理,姐姐和DD一起玩小汽车、机器人,也可以让她从小体会力量、控制等所谓的“男性特质”。
我相信很多家长都更加愿意让孩子做出符合性别角色的行为,当然这种意愿也不是说没有好处,比如:
很快让孩子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可以让孩子较强的定性玩具和活动偏好;
……
但是,C妈觉得,让孩了解到性别的不同,并不是意味着要强行给孩子贴上性别的标签。
很多发展心理学者认为:严格定义的性别角色标准实际上是有弊端的,因为他们限制了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甚至可能压抑了某种天赋。
西尔斯说:“过分地强调两性泾渭分明的模式化形象与强调性别特征的融合一样,都是不健康的。”
美国Upworthy网站曾发过这样一条视频:
实验者让65个孩子在纸上画消防员、外科医生和飞行员。
结果,其中有60个孩子画出的都是男性形象:短短的头发,留着胡子,名字也是男性化的。
随后实验人员将真正的消防员、医生和飞行员带到孩子面前的时候,孩子们表现的非常震惊,满脸写满了——不!相!信!
因为实验人员带到孩子们面前的都是女性。
但,当他们逐渐接受了这就是事实的时候,实验人员注意到了,有几个女孩子眼睛里闪出了希望的光芒,看得出来,他们非常开心。
他们的认知都是在成长中逐渐形成的,都是从我们成人的言行中获取到的。
最初的孩子们对于“男孩该玩什么”、“女孩该玩什么”、“什么性别该做什么职业”,并没有明确的概念。
影响他们的实际上是我们不经意之间表现出来的对性别角色的狭隘认知。
我们的惯性思维就会觉得男孩和女孩不同,男孩有应该勇敢、有担当、不能哭;而女孩就该文静、温柔、爱干净。
但这种思维就会限制另一种天赋的发挥,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生长环境,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能够尽情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条微博:
藏族女孩普布志玛,从小喜欢踢足球,但是因为学校里的人不多,而且大部分女孩子也都觉得足球是男孩子才喜欢的运动,所以学校里一直也没有办法成立一支女子足球队。
但是这并没有妨碍普布志玛热爱足球,没有女子足球队,她就和男生组队,在她的世界里这并没有什么不寻常。
18岁的普布志玛今年高中毕业,考入南开大学。
在新的校园里,她依旧热爱足球运动。足球运动就是她课外生活最大的乐趣。无论走到哪,她都是那个身上带着阳光的“假小子”。
她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女孩就觉的可以在足球赛场上示弱,她说:“在比赛中拼尽一切,全力以赴的精神是不分男女的。”
正是她这样的精神,普布志玛当选为足球队的领队。
也因为她一直秉承的无论男女都应该拼尽一切的精神让足球赛的主办方允许女子球员和男子球员一起上场比赛的资格。
后来,普布志玛还在拉萨筹办了首个民间女足比赛,她说,希望让更多热爱足球的女孩勇敢走上球场。
普布志玛就属于很有“男孩子气质”的女孩形象,她在生活中富有激情,勇敢坚强,敢于为自己争取,她不相信“女人只用负责貌美如花”!
和普布志玛类似的事例还有一个人,这个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李佳琦!

凭借“OMG,买它!”,一瞬间火遍网络的李佳琦,可谓是走上了人生巅峰。但是他的成功和他从小所受到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小时候的李佳琦虽然是男孩子,但是他从小就喜欢打扮,行事作风也偏向女孩子,因此也经常被人定义为“娘”。
李佳琦受到别人的歧视,孤独无助的时候,他的父亲找到他,并没有像别人一般认为他的习惯不符合男孩子的特征,而是鼓励他,不必在意别人的言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
倍受打击的李佳琦重拾自信,继续按照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生活。
在很多人的眼里,有一个“娘娘腔”的儿子,或许都很难接受,不出意外的话应该都会强行命令孩子改掉女性化特征的行为。
现在看来,如果他的父亲当时劝李佳琦按照大众的观点,做回“男孩子该做的事”,那也不会有今天火遍全网的李佳琦了。
所以啊,即使真的生了一个李佳琦,许多人也不大可能把他养成李佳琦。
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本身是“个性化”的存在,可以是阅读、运动,也可以是绘画、演奏,没有男女之分。
而我们家长的角色,就是理解孩子,支持孩子,帮助孩子营造或者找到真正有助于TA兴趣爱好成长发展的环境。
C妈说
关于我们
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目前就职于三甲医院;
C妈-报社育儿编辑,熟悉儿童心理学、教育学;
CC-7岁高需求女宝一枚;
DD-2岁天使男宝一只。
养育CC&DD两个孩子,让我们明白:
有太多人教你怎么做一个好孩子,
却很少有人教你怎么做一个好父母。
于是创办公众号「CC爸妈」、「CD爸妈」
推广“中国父母学习计划”,
致力于让更多父母加入科学养育的大队伍,
一起少走弯路,一起做“中国好父母”!
这里是「CD爸妈」
专注孕期和低龄宝宝的MINI社区。
加入我们吧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wyl860211@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