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情的开始很多人都知道了,2023年5月25日,长城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在微博上发了一条公告:
"

文|吕嘉豪
编|周 展
视觉|慢 慢
很快比亚迪那边也有所回应,回了一个声明:
事情发酵的很快,因为车企对车企的实名制举报放眼整个汽车行业历史那都是相当炸裂的头一次。从吃瓜群众、消费者、车主再到媒体圈,无一不在各个地方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在这里我先表明我的身份:业余汽车媒体撰稿人+比亚迪车主,在这件事上我的立场是中立,我的观点是无论最后官方的检测结果是什么,长城都很难获得正面评价。
至于我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我们可以好好说道一下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首先,当天不是什么特殊的日子,仅仅是比亚迪宋Pro DM-i的上市日期而已。很多吃瓜群众认为长城早在4月11日就举报了,但偏偏选这个日子来扫比亚迪的兴有些癞蛤蟆爬脚背的意思。
但仔细想想长城汽车的施压对象很可能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因为正常接到这么大宗的举报之后该部门应当在7日之内立案展开调查,长城则是通过引用条款全文来悄悄问一句:“你怎么还没动静?”
除此以外,据说比亚迪过两个月就马上要配高压油箱了,我现在不举报,更待何时。
那么一旦检测部门即日给出结论,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A.“比亚迪没有超标排放,一切合法合规。”
长城直接变成跳梁小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从此以后所有友商见到他全部绕路,消费者心里他就是实打实的内鬼带路党,花钱买通稿都没人肯接的那种。
B.“比亚迪确实超标排放,完全违法违规。”
这并不会像微博里大家调侃地那么云淡风轻,对于比亚迪而言,大几十万辆的召回是没跑了,至于退一赔三,就要看售后怎么去协调了。(那我岂不是赚到?)
这算重创比亚迪,也算基本完成了的长城的预期目标。但即便如此,比亚迪的粉丝人群和消费受众的忠诚度是当股票跌到倾家荡产也能继续抄底的……一百八十万的年销量,仅有两款产品被影响,比亚迪的基本盘根本不会被撼动。
而长城呢,虽然赢了,但从这条微博发出的第一秒,路人缘就变得很差,友商、竞品、实名制举报,即便你是正义的,你也逃不掉“盘外招”的标签。
至于秦PLUS DM-i和宋PLUS DM-i流失掉的销量会不会因此转移到枭龙MAX等车型上,大家心里多少还是有点逼数的吧?
最后,你的正义之举直接让你的股价跌的比比亚迪还多,连资本都不看好你啊……
说点技术向的,那么比亚迪超标排放的概率大不大呢?答案是:真不知道啊。
你说它没用增压油箱吧,微博、知乎那么多大V拆了车,确实没用。于是长城就咬死了常压油箱不可能在混动车型上做到满足国六标准这个点发起进攻。
但国六标准的附录F, 蒸发污染物排放试验(IV型试验)的标准,从头到尾对于混合动力汽车的相关测试都是在电池有电的HEV模式下进行的,这意味着标准上说它并没有考虑长时间纯电驾驶模式下的超标排放。
所以比亚迪才能理直气壮地说出“不符合国标要求的送检状态”——我可能是薛定谔的排放,你多用HEV我就可能满足,你全部纯电我就可能超标,你来看吧。
最致命的是,在F.3.1.2里你会发现试验里所谓的增压油箱在测试过程中也必须泄压到2.5千帕以下,或者证明开油箱盖的时候气体不会泄露到大气……
最最致命的是,比亚迪似乎有一套通过低压油箱加三个条件的碳罐的方案,并且定期启动发动机以脱附碳罐的办法……
其实我最想看到的并不是两败俱伤或者一方大获全胜,我希望整个事情会像最小的那个可能发展,也就是我说的在一般情况下比亚迪能通过测试,而长城阴差阳错找到了一般情况下偶然间的漏洞,大家最后各打五十大板,有关部门继续完善法规条例,让这个误会促进整个汽车行业监管的完善程度。
但……你我都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子弹飞,然后看谁先被爆头……
或者: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wyl860211@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